海外引进正教授几乎被“清零”?我们统计了双一流大学“一把手”学术背景,发现……
发布时间:2025-04-20 14:09:51
发布时间:2025-04-20 14:09:51
编者按:昨日一读EDU推送的文章《》引发了广大读者的热议,有不少网友在后台留言表达了对更详实数据的需求。为此,一读EDU(ID:yidu_edu)特意收集并整理了各大高校一把手(校长和党委书记)背景的数据资料(数据统计时间截止至2024年4月1日),将于近期进行系列专题推送,以飨读者。今日是专题的第一篇文章,一读EDU(ID:yidu_edu)将目光聚焦于一群特别身份的学者,他们曾是所在高校的莘莘学子,如今,却以高校一把手的身份荣耀归来,肩负起重塑母校辉煌的重任。
母校,那个曾经承载着多数人青春梦想和无尽欢笑的地方,是人们心中永远不变的圣地。当一些昔日学子以管理者的身份,再次踏入这片熟悉的土地,或许会发现它已经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面对母校的沧桑变迁,作为一位领导者,他们该如何以初心为指引,重塑母校的辉煌呢?
我们统计了当前双一流院校的高校一把手里,在任职学校接受过教育的校长/党委书记名单,发现有81位高校领导,曾经是任职学校的学生(详细名单见文末)。
在81位高校一把手中,超过90%有博士学历。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77%在当前所任职的高校完成了本科教育,75%在当前所任职的高校完成了硕士教育,68%在当前所任职的高校完成了博士教育。换而言之,77%的人是在自己本科就读(含本硕、本硕博、本博连读)的高校担任一把手,23%的人是在自己研究生就读(硕士、博士、硕博连读)的高校担任一把手。
实际上,有2/3的高校一把手本科和研究生(硕博)教育都是在当前任职的高校完成的,其中的大部分人往往毕业后选择留校工作。这部分一把手与母校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他们对母校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在领导风格上往往带有母校的特色,即能够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推动学校不断创新和发展。有的一把手虽然本科、研究生就读于不同的学校,最终选择回到其中一个学校担任校长。他们经历了不同学校的学术熏陶,再将自己的学术成果和经验带回母校,为母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对这些高校管理者在母校所学的专业进行调查后,我们发现近60%的高校一把手在当前所任职的高校学的是理工科专业。此外,超过50%的高校一把手所学的专业正好与当前所任职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学科一致,这为他们提供了在专业领域内发挥领导力的有力支撑。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该领域的学术前沿和发展趋势,准确把握该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研需求,在制定学校发展战略、优化学科结构、推动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具有更高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在担任母校一把手时,近半数的领导年龄在55~60岁之间。年龄最大的是郝平,他在2022年担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时已63岁;年龄最小的是南京医科大学的校长胡志斌,他2021年担任该职位时年仅43岁。多数高校领导在母校任一把手的时长满一年不足三年。截至到2024年4月,在任时间最长的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校长王焰新,他47岁时出任该职位,已经当了14年的校长;在任时间最短的是电子科技大学的校长胡俊,1973年出生的他于2024年2月出任学校校长,是985高校里第一位“70”后校长,也是当前985高校里最年轻的校长。
事实上,在担任母校一把手之前,超过半成的高校一把手已经在母校工作了30多年。他们毕业后就留校工作,从普通的工作人员逐步成长为学校的管理者。这期间,他们不仅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与教学能力,还在管理中不断摸索与创新。正是这些挑战与磨砺,让他们逐渐成长为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为母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几十年的坚守与付出,让这些校长们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与独特的理解。他们深知母校的优势与不足,也清楚母校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因此,在他们的领导下,母校得以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实现了教育教学与科研水平的全面提升。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五位在母校工作的高校一把手的世界,跟随这些校长的脚步,感受他们如何以领导者的身份,在传承与创新中,为母校注入新的活力,引领其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01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从资深媒体人到高校掌舵人,一路求新不忘初心
和大部分高校一把手是直接从高校提拔上来的不同,裘新作为资深媒体人,在高校任职的时间并不长,2021年才回到复旦大学担任党委常务副书记,两年后,他成为了复旦大学的第一负责人。
裘新在传媒行业颇有建树,他的新闻作品屡获中国新闻奖和上海新闻奖。他本人曾获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上海新长征突击手、上海文化新人、上海市领军人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全国“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专家特殊津贴等荣誉称号。
裘新(图片源自:复旦大学官网)
实际上,关于关于裘新的学历和履历,一直都是十分精彩出众。裘新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88年,裘新参加解放日报的招聘考试,在一道评论题中,他引用了里根在柏林墙前的演讲,顺利进入上海市委机关报,在工交财贸部做了一名经济记者。之后,裘新任工交财贸部副主任。再后来担任申江都市导报的首任主编,借着都市报成功的业绩,裘新的仕途摁下了加速器。32岁正处,35岁副局,39岁便官至正局,出任文汇报社总编辑,旋即回到老东家解放日报社任总编,平均3年一个台阶。在解放日报社做了几年总编后,裘新转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府新闻办主任。在宣传部副部长位置上待了半年,裘新即被调整,到文广集团就任总裁,任职刚满两年时,裘新在审看一场节目期间接到了一通紧急电话,他又要重返报业——上海报业集团。担任上报集团掌门人期间,裘新带领新组建的上海报业集团大胆改革创新,打造出了上海观察、澎湃、界面等一系列新媒体项目。
人的名字有时真是意外巧合,或许长辈给予新生命远大的寄托,裘新的的确确是个始终求新的人。在新闻领域工作多年后,2021年11月,裘新回到复旦大学担任党委常务副书记,2023年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
回到母校工作后,裘新关注的第一个重要课题就是人才工作,他撰写了一篇体会文章《敢于从“北坡”攀登“双高地”——关于高校建设人才高地创新高地的若干思考》,提出如果把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比喻为攀登珠峰的话,应该讲在当前复杂国际背景下,引进海外高精尖缺人才是难度较大的“北坡”;复旦应当以舍我其谁的勇气,下决心选择最有利于提高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道路,选择艰苦的“北坡”线路,抓好全球人才的引育工作。
02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遗传学领军学者,放弃海外终身教职回归母校
在上述高校一把手中,复旦大学校长金力的履历非常独特,他是唯一一位在国外大学获得终身教职后回到自己母校工作的。
金力是复旦大学81级遗传专业的学生,他的导师是刘祖洞,刘祖洞又是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谈家桢的学生。1994年,86岁高龄的谈家桢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机,找到刚在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的金力,真诚邀请他学成后回国。1997年,金力被聘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兼职教授。
金力(图片源自:复旦大学官网)
1999年,年仅36岁的金力获得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终身教职,两年后在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获得终身教职。2005年,金力放弃国外的生活和工作机会,全职回到复旦大学。此时的他,已经是国际遗传学领域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回国以来,金力承担了来自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委的许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其中就包括中华民族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研究、中国人基因组SNP单倍型图谱构建及其开发应用等。2017年,复旦大学牵头主导了“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一期)”,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先进的人类表型组学研究平台,而金力便是这一全球性大科学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四年后,全球首张人类表型组“导航图”初步绘制,引起了巨大反响。
多年的学术生涯中,金力站在学术的高峰,载誉无数。他三次斩获极具分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其中两次作为第一完成人。他在学术上取得的成果得到了业内同行的高度认可,荣膺“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以及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授予的“卓越科学成就奖”。2013年,金力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除了在学术上的才能,金力在教学管理方面也有积累丰富的经验并展现出自己的才能。在荣升复旦大学校长之前,金力已经担任学校副校长一职达12年时间,加上此前在复旦求学、教书、工作,他对学校有充分的认识,对教书育人、教学管理有独到见解。
作为科研人员,金力深知顶尖的创新型人才,是未来学校、乃至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过去几年,复旦大学在本科阶段实施“2+X”培养体系,使学生接受通识教育和专业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进步奠定坚实基础。这也是金力一直提倡和践行的理念:科研之路不能急于求成,夯实基础,才能走得更远。
03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半生出走清华,归来仍是科研领军者
1981年,尤政考上了当时“四大工学院”之一的华中工学院(今天的华中科技大学),开始了他与这所名校不解的缘分。在这所以理工科见长的大学里,尤政全身心投入到机械工程的学习中去,并完成了本科、硕士和博士的课程。毕业后,他留校工作,同时也在清华大学光学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1992年,在博士后出站后,清华大学对这位学术新星抛出了橄榄枝,经过思量之后,尤政也决定留任清华大学。
也就是在留任清华的这一年,尤政的科学才能崭露头角,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他在机械工程上领域如鱼得水,屡次攻破技术难题,仅仅2年后,就晋升为教授。
在清华大学从事科研、教育事业二十多年,尤政奔走在科研一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尤其是在智能微系统及其空间应用方面,他的研究一直在国内处于领跑水平。
在国内最具含金量的三大奖项中,尤政屡次获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以及90多项专利,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都是他的工程技术水平的最佳体现。
尤政(图片源自:华中科技大学官网)
2021年,已经是清华大学副校长的尤政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华中科技大学。出走时还是少年,三十年过去了,他已经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成长为国内工程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在任职时深情地说:“在这个美丽充满生机的校园里学习了近9年,是母校把我从一个懵懂的少年培养成为一个工学的博士,改变了我的一生”。
尤政常以“激励”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他相信,只有建立起自己的学术信心,才能使自己的科学研究得到长足的发展。担任华科大学校长以来,尤政提倡以多元化的考评制度来评定研究人员及研究结果,让学员有更大的发挥余地。
04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中国首位行政诉讼法学博士,倡导依法治校
1984年,时年19岁的马怀德以全省第六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读书期间,他对行政法产生兴趣。本科毕业后,他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行政法学领域著名学者应松年。1990年,他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应松年和诉讼法领域著名学者陈光中。1993年,他成为新中国培养的首位诉讼法专业行政诉讼方向的法学博士。
和他的求学生涯几乎同步的,正是我国行政立法的起步阶段。读博士期间,《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国家赔偿法》的起草提上日程。马怀德参与了《国家赔偿法》的起草工作。当时,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问题引发讨论,有人认为应适用过错原则,也有人认为应适用过错加违法原则,还有人认为应适用无过错原则。马怀德与老师应松年在《中国法学》发表了论文《国家赔偿立法探索》,文中对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进行了专门论述,建议应适用违法原则。最终,国家赔偿法的立法采用了这一建议。
参与国家赔偿法起草期间,马怀德完成了博士论文《国家赔偿法的理论与实务》,并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由于其在国家赔偿法立法过程中的贡献,获得了“马国赔”的称号。
马怀德(图片源自:中国政法大学官网)
在实践中,他曾以诉讼代理人的身份参与到“行政诉讼第一案”深圳贤成大厦案中。这起案件中,一方聘请了应松年、袁曙宏、马怀德等作为原告诉讼代理人,另一方则聘请了包括江平、肖峋、高宗泽等作为被告诉讼代理人。这两方诉讼代理人阵容可以说是涵盖了当时中国法律界的多名重要人物,该案的审判员甚至包括了目前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江必新。
此外,马怀德还参与了当年“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案”的行政诉讼案件。公开报道显示,该案是国内第一起大学生起诉大学的行政诉讼案件,并在1998年以典型案例的形式,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成为当时具有指导意义的典型案例,使得法院司法审查范围扩大到教育行政管理领域,发展了行政法学理论。
2017年,马怀德获评CCTV年度法治人物。获评法治人物时,马怀德表示,“我还是非常乐意回归学术界”,“能被学生记住,成为他们人生很美好的一段经历,是做教师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
事实上,博士毕业后就留校的马怀德,将自己的毕生贡献都留在了中国政法大学。1998年33岁时,马怀德被破格聘为教授,35岁时成为博士生导师。2006年开始担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2019年5月马怀德正式被任命为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马怀德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谈论“依法治校”。他认为,大学的治理跟国家的治理一样,规则本身的核心内容就是程序,所以说做任何事情,比如开除学生、给老师处分,或者组织各项职称评审活动,都应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大学章程以及规则所确立的步骤、方式、方法、顺序时限,用这些要素来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所以程序意识很重要。
05
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从养猪专家到大学校长,见证母校辉煌崛起的传奇人生
吴德高考志愿报的是师范类院校和商学院,但却被四川农业大学畜牧专业录取。父母极力反对,认为如果学校让儿子去养羊,不如直接在家里养。因为川农大养羊专家刘相模教授当时正在和南江县搞科研合作,他的研究生们常跑到吴德家羊圈里研究养殖技术。“可能和农村养羊不一样嘞,我去看看吧。如果真让我养羊,就回家不读了。”吴德到了学校后发现,同学中竟有人来自成都,还有一位家长是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他们的谈吐和见识令他惊讶不已,于是给父母写了一封信,想把大学读下去。
因为本科期间表现出众,吴德被留在动物营养研究所工作,担任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助教。曾有一位年轻同事介绍吴德去成都一家知名企业工作,一个月基础工资3000多,还有销售提成可收入囊中,这在当时是绝对令人羡慕的高收入。他便和同事踏上了前往成都的路程,途中却发现忘记带了本科毕业证书,返回学校后,本科班主任听说此事极力劝阻、挽留,并给他描绘了未来的美好前景,最终他决定继续留在学校。
吴德(图片源自:四川农业大学官网)
四川是养猪大省,但母猪的生产效率始终不高。在吴德看来,“要妈妈好后代才好”。为了提高母猪的生产效率,吴德通过优化繁殖、营养等技术,构建了筛选品系的综合配套技术,与新选品系配套进行了大面积推广,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成功让单头母猪的产仔数由原来的9.5头提高到14.5头,让整个母猪种猪的数量减少了40%。“母猪系统营养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成果也获得了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母猪领域的第一个国家奖。
2013年,他成为四川农业大学首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时被该领域的科学家们称为中国“母猪营养一号”人物。
吴德自1991年留校任教,到2020担任校长,用了整整近30年时间,见证了这所西部农业类高校走向“211”“双一流”的全部过程。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上,吴德把以学生为中心,创造和谐、宽松的氛围,作为学校重要的工作之一。作为校长,吴德向全校师生公布自己的邮箱,他会定期回复师生的来信,认真研究学生提出的建议,他也常常出现在校园角落,主动与同学攀谈,交流想法。
【参考文献】
1.复旦沉浮录:裘新怎求新
2.践行“北坡精神”!裘新谈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精神
3.谈家桢远渡重洋请回的学生,成了复旦大学校长
4.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一生结缘复旦,不忘初心终成顶级科学家
5.华科大新任校长尤政:半生出走清华,载誉归来华科大的学术大牛
6.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治校者必须先为“人师”
7.法大新任校长马怀德:参与行政诉讼第一案,倡导依法治校
8.不再让养猪辛苦赚钱难
9.吴德:为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拿出“川农方案”
·
上一篇 : 让我们的校园时光都温暖如初
下一篇 :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快乐口袋》(附反思)